速读书阁

字:
关灯 护眼
速读书阁 > 瑜伽菩萨戒 > 第6集《瑜伽菩萨戒本》

第6集《瑜伽菩萨戒本》

  第6集《瑜伽菩萨戒本》 (第1/2页)
  
  请大家打开《讲义》第十页,己三、瞋不受悔戒。
  
  「若诸菩萨长养如是种类忿缠。」一个菩萨他平常对于瞋心的烦恼,是数数现行不修对治,经常放纵自己身口意的瞋恚,由是因缘,因为经常放纵的关系,他就出现了这种身口意三业的瞋恚。
  
  先看口业的瞋恚,「不唯发起麤言便息」,他发动这种粗恶的言词来漫骂对方,口业;
  
  「由忿蔽故,加以手足、块石、刀杖,捶打、伤害、损恼有情」,这个是属于身业的瞋恚,因为瞋恚心遮蔽了自己的菩提心,所以他采取用手、或者是脚来伤害对方、或者是用石块、刀杖,捶打、伤害去损恼有情众生,这个指的是身业的瞋恚;
  
  第三个是意业,「内怀猛利忿恨意乐」,内心当中有很强烈坚固的瞋心:他的身口意经常有这样的瞋心。有所违犯,这个是指外在的境缘现前,众生对他有所违背、或者是侵犯,众生所做的事情不能满足他的心意。他来谏谢,众生做了违背侵犯的事以后,众生已经如理如法的向他来谢罪、悔过。这个菩萨不受、不忍、不舍怨结,他不接受对方的忏悔,也不能随顺对方的忏悔,内心当中不愿意放弃瞋心的相续,他内心愿意让这个瞋心继续的相续活动下去。这样子这个菩萨就犯到了第三他胜处法,这个菩萨的菩提心就深深的被他的瞋心所破坏,第三他胜处法。
  
  我们先讲瞋心的过失,再讲对治的方法。在《佛说决定毘尼经》上说:一个菩萨以贪心来犯戒,这个是轻戒。因为你这个贪心,犯戒当然对菩提心有伤害,但是这个伤害还不是非常重,所以叫做轻戒。
  
  但是以瞋心来犯戒是名重戒。何以故?以断自他善根故。一个菩萨动不动就起瞋心,使令众生不敢亲近你,这样子就失去你度化众生的大悲,大悲心失掉就没有菩提心。
  
  我们一个人会发脾气,有两种人会发脾气:第一种人是放逸的人,他有事没事就发脾气了,这个我们就不讲了,这个人的生命也没什么目标了,他高兴怎么做就怎么做了;第二种人就是我们要注意的,就是这种人个性特别清高,他做什么事有他的原则章法,这种人多数对名利淡泊,但是他原则太多,别人就很容易触恼他,他就发脾气了。怎么办呢?诸法因缘生,诸法因缘灭,瞋心是因缘所生,也可以假借还灭的因缘来对治。
  
  蕅益大师对于瞋心开出两个法门:第一个、我们去思惟「随缘消旧业,更莫造新殃」,就是从业果上来思惟。就是说生命就像一个水流,它是一个流动性,这当中生命的每一个点都具足了传承性跟开创性,我们现前的生命对望着过去,我们看到过去,我们今生是在承受过去的果报,就是你前面的水流是脏的,现在当然是脏的。
  
  所以我们现在的生命,一方面传承过去的业:如果是善业起现行,你当然就是安乐;如果是罪业起现行,你就觉得这段时间处处不如意。万般皆是业,半点不由人。这第一点。
  
  第二个、最重要的就是说我们的每一个生命具足开创性,又不断去传承。我们面对这个苦乐果报的时候,我们用什么心态去面对,又会决定我未来的果报。所以我们每一个生命本身,对望过去是一个果报,对望未来生命它又是一个新的因地。
  
  我过去在佛学院做执事,带了一批新生,这当中有一个居士来佛学院读书。当然一个居士刚刚来到佛学院,心思粗重这难免的。他做香灯的时候,就把大殿内一个很漂亮的碧绿色大理石做的香炉打破了,破成好几块了。(哈哈)同学很紧张,就把我叫了去。我一看,内心当中也是非常不高兴:这个香炉好端端的怎么会打破在地上呢?但那个时候我就说:你把这个香炉拿起来,用强力胶粘一粘再放上去。为什么呢?
  
  那个时候我想:这个香炉已经打破了,我不管做什么事都无济于事。我有两个选择:第一个、让事情更好;第二个、让事情更糟糕。只有这两种选择而已,没有其它的选择。今天我发脾气,只会让这个因缘变得更错综复杂。今天这个东西会打破,不是他打破的,我们要这样思惟;不要说你打破的,那这不是他生吗?「诸法不自生,亦不从他生,不共不无因,是故知无生。」这个香炉什么时候会破,它有它的因缘。
  
  今天这件事情果报已经出现了,我今天发脾气,可能这个居士会因为自责而住不下去了,这就障碍了他的善根,我又造了一个罪业了。本来香炉打破已经很遗憾了,现在如果又出现另外一个遗憾的事情!所以我们今天要想想看:我们今天遇到事情就发脾气,其实你发脾气只有让事情更糟糕。你回忆你今生过去当中所做的经验,你有哪一件事情因为发脾气变得更好?我看没有,绝对没有。所以我们发脾气,对自己、对众生都没有一点好处。所以我们今天遇到事情不如意,一定要思惟:这个背后一定有它的业力,不是谁去主宰这件事情,不是上帝、也不是他做的、也不是你做的、也不是谁做的,是因缘的力量促使这个境界出现。
  
  过去的因缘不是我们能够控制的,重要的是我现在怎么去面对这个因缘。你可以让这件事情变得更好,心平气和的,随缘消旧业,事情过了就算了,不要再继续的错下去。或者你愿意发脾气,让事情搞得更复杂,让这个恶因缘相续下去。
  
  所以我们说菩萨为什么要有正知见?你光是有菩提心、有一股的冲动要上求佛道、下化众生,你对生命的观察不够透彻,你就是障碍重重,你的菩提心很快就会失掉。所以蕅益大师告诉我们:我们应该要知道一件事情的出现一定有它的业力,我们应该去面对承当,乃至于化解这个业力,不要再继续造罪业。所以第一个、随缘消旧业,更莫造新殃,当然这是比较消极的一个面对。
  
  第二个、蕅益大师说「转逆缘成菩提道,把他当善知识想」。站在一个菩萨道历事练心的角度,其实我们的生命酸甜苦辣都需要(哈哈),这样你的营养才会均衡。你一个人从小到大都是顺境,这件事情不是吉祥。为什么呢?
  
  我们有的功德在顺境当中可以栽培,比如说你的信心,你对佛法的信心,你在顺境当中容易成就;但是有的功德必须在逆境当中成长,就是你对众生的宽恕跟包容。你对众生的宽恕、包容不可能在顺境当中栽培起来,你如果是一直在顺境中成长,你不可能对众生产生宽恕跟包容,而宽恕跟包容是修大悲心的基础,你对众生起大悲心,不是他处处随顺你,你才对他起大悲心,你一定要去宽恕他的过失,让他有成长空间。
  
  所以在菩萨道当中,当然你一个人逆境太多也不好,这个挫折感太重,你要是对佛法的信心不够,你也会退失菩提心,所以我认为酸甜苦辣(笑)最好是都平均最好。一个人有一点顺境、有一点逆境,在顺境当中保持我们的精进,在逆境当中考验我们的忍力,看你自己过得了过不了关,你能够跨得过去,你内心的忍力又增长一分。
  
  我亲近过忏公师父一段时间,我觉得忏公师父他老人家在教导弟子,他主要是两个法门、两个重点:第一个、老人家在培养你的行力,他强调拜佛、念佛,「不能拜叫他拜,不能念叫他念」,多拜佛,从行力当中积功累德;第二个、他要弟子们培养忍力,他经常会在生活当中出一些考验,这个考验有时候是没什么道理,在考验你对逆境的忍力。
  
  我们一个人行力强,如果你没有忍力,你那个功德不能保持下来。所以你看佛陀讲六波罗蜜,布施、持戒、忍辱,为什么佛陀讲布施、持戒还要讲忍辱呢?
  
  因为忍辱就像仓库一样,譬如仓库能够珍藏珍宝,你布施、持戒所成就的功德,假设你没有忍力,你的功德就容易破坏,瞋是心中火,能烧功德林。
  
  所以忏公师父有一次对我们弟子开示说:一个人要成就大功德,一定要有忍力,忍辱以积大德,如果我们今天动不动就发脾气,你这个人成不了大事情。
  
  所以这个地方,一方面「随缘消旧业,更莫造新殃」;一方面把这个逆境当做是自己菩萨道的一个考验,看你是不是能够忍得过去。这是第三条「瞋不受悔戒」。我们看第四条:
  
  己四、谤乱正法戒
  
  前面一条戒是瞋心所引生的过失,这是愚痴、邪见。谤就是毁谤,乱就是混乱,毁谤混乱大乘的正法,依止邪见跟愚痴来毁谤混乱大乘正法,就是正式犯到这一条戒。我们看戒文:
  
  若诸菩萨谤菩萨藏,爱乐宣说开示建立像似正法,于像似法,或自信解,或随他转,是名第四他胜处法。
  
  这个「菩萨谤菩萨藏」,他毁谤大乘的「菩萨藏」。他用什么方式来毁谤呢?他内心当中爱乐,以宣说的方式、或者开示的方式、或者建立的方式「像似正法」。
  
  宣说就是文字的宣扬,写出很多的东西、或者是讲出一些话,从文字来宣说像似正法;或者是开示,开示就是把义理加以发挥,义理的发挥叫开示;建立,建立就是安立宗旨,他不但是用文字宣说、义理发挥,他把这样的一个观念安排成一种修学的宗旨:对于像似正法加以宣说、开示、建立。什么叫像似正法?
  
  蕅益大师解释说:实非大乘正法,而相似于大乘正法。它本身不是大乘正法,但是听起来又好像是大乘正法。
  
  举个例子,有人说:「大乘行者以大悲心故,要生生世世的流转,所以大乘菩萨不断烦恼。为什么?依止烦恼来滋润生死。」我后面会讲到,这叫像似正法。事实上菩萨在三界流转是依止清净的愿力,不是依止烦恼来招感生死。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,它实际上不是大乘正法,但是像似大乘正法。这个像似法是怎么产生的呢?以下说出它产生的因缘。第一个「或自信解」,这个人自己生起对大乘像似正法的信解。自己生起信解有两种情况:
  
  第一种人、他但修行门,不学教理。这个人他出家以后一路的修习行门,他行门的加持会让内心产生一种强大的堪能性,他会在这个强大的堪能性当中自己想出一个道理来,那这个道理并没有经过教理的印证,很可能就错误了。所以说「但修行门不学教理」,没有经过佛法清净的传承,就会产生一种像似似是而非的观念,他把这个像似正法自己信解,乃至加以弘传,就使令很多人产生了错觉。
  
  第二种人、不善学习,断章取义。他对佛法的学习并没有全面的融会贯通,只是断章取义而产生了误解,也可能会产生这种像似正法的理解。这个就是说他自己的信解。当然这种人会产生自己的信解,他在家的时候多数是有一点文字的基础,应该都是一个知识分子才会有这样的理解。或随他转,他自己没有产生信解,是由他,就是受邪师邪友所影响。他的师长邪师邪友这样子讲,他也跟着他这样讲。这样子是名第四他胜处法,这个地方他指的是愚痴跟邪见。
  
  这条戒古德的批注讲得很多,事实上历代的祖师对谤乱正法戒都非常的慎重,也有很多的开示跟警告,我们把古德的开示作一个简单的说明。当然整个过失都是依止烦恼生起,但是前面的贪瞋烦恼他产生过失的时候,基本上他对整个佛法还是具足正见的,所以他在造罪的时候是有惭愧心;第四条戒所产生的过失,你在造这个罪的时候是无惭无愧的,因为你自己根本就起邪见了,你认为你是对的,所以你造这个罪的时候的心力特别强,力量特别强,这是第一点。
  
  第二点、从时间上来观察,前面三条戒的贪瞋烦恼是有期限的,你不管自赞毁他、悭惜财法或瞋不受悔,他只是在某一种境缘之下去造作,这个境缘消失了,你就不再造作了,所以时间是短暂的;但是谤乱正法,你对于这样的一种邪知邪见加以宣说开示建立,只要这样的邪见在世间上继续流传一天,你的过失就存在一天,所以这个罪业对众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是长远。时间上是长远的;从空间上力量也是特别强大,无惭无愧。所以在整个四条戒当中,谤乱正法戒的过失是最重的,是这样的一个意思。贪瞋痴烦恼以痴心来造罪是最重,因为无惭无愧,第二个你的时间久远。
  
  这个佛法,我想我们今天每一个人的善根不同,有些人喜欢持戒、有些人喜欢唯识、有些人喜欢中观,但是我们都应该要知道一个观念:就是方便有多门,归元无二路。你不管从修中观的空观下手、或者修唯识观下手,其实到最后会归到清净心的时候是没有差别的。换句话说,佛陀的教法都是在对治众生的应病与药,所以我们不应该在过程当中互相毁谤,这个是值得我们注意的。当然这条戒,你最好是能够广学多闻、融会贯通;如果你不能融会贯通,起码你在过程当中,我认为一个人在没有完全融会贯通之前,少发表意见、少发表意见,因为每一个教法都有它安立的宗旨。你看我们中国佛教,唯识跟中观一路不合,互相毁谤,中观说唯识学安立阿赖耶识有自性执,唯识学说中观的学者偏空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