速读书阁

字:
关灯 护眼
速读书阁 > 大乘妙法莲华经 > 第101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第101集《妙法莲华经》

  第101集《妙法莲华经》 (第2/2页)
  
  那这两个寂静不一样,我们佛法修学是这样,往上走是比较难的,就是我们跟不好的学习,我们被拖下来的机会比较大。所以,你不可能把他的寂静从偏空的寂静变成中道的寂静,结果是,你从中道的寂静被拖入变成偏空的寂静。就是,你不可能改变他,而你却被他改变了。
  
  所以,为了阻止这件事情发生,佛陀制定戒律,菩萨不能跟声闻人问讯、往来,乃至于不能有共住的情况,要保持距离。因为这个耳濡目染,习久成性。
  
  我们看第六的“远离欲染”,远离我们心中的欲染。
  
  文殊师利!又菩萨摩诃萨,不应于女人身,取能生欲想相而为说法,亦不乐见。若入他家,不与小女、处女、寡女等共语。
  
  文殊师利!又菩萨摩诃萨不应该对女人的色身而生取著想,取著这种男众女众的美好相状的这种思想来说法,心中也不乐见。如果有弘化的因缘进入到他家,不与年轻的女子或者是没有结婚的处女,乃至于寡妇等共语,共言语。这个共言语指的是私下的言语,就是你不能跟她单独在一起,必须有第三者在场。这个地方有两层意思:第一个,避免增长自己的染心;第二个,避免世间的讥嫌。这叫第六,远离欲染。
  
  我们看第七的“远离非器”。
  
  亦复不近五种不男之人,以为亲厚。
  
  这五种不男就是说,他过去贪爱的烦恼特别重,所以这种烦恼的心所招感的果报体,他现男众相,但是没有男 根。或者说,他现男众相,他同时具足男女二根。他遇到男众的时候,他显出女根;他见到女众的时候,他显现男 根。这种具足二根或者是无根的人,都不是修道的法器,所以我们要避免跟他在一起。因为这种宿世贪爱烦恼重的,你很难教化他的,他不是法器。
  
  看第八,远离危害。
  
  不独入他家,若有因缘须独入时,但一心念佛。
  
  古印度的时候,世间可能比较混乱,就是你不要随便单独地进入到居士家里面,可能会有外道或者是各种因缘会伤害你,所以避免单独一个人进入到这种世俗的家里面。
  
  看第九,远离讥嫌。
  
  若为女人说法,不露齿笑,不现胸臆,乃至为法,犹不亲厚,况复余事。
  
  那么如果是男众,就是不为女众;如果是女众,就是不为男众。就是说法的时候,不要有轻慢心,露齿笑就是轻慢心,也不要秀出胸膛。乃至于说法,也不要彼此过分地亲近、厚爱,况复其他的事情。就是,这个地方更多的是远离讥嫌。
  
  看第十,最后一个。
  
  不乐畜年少弟子、沙弥小儿,亦不乐与同师。
  
  这段有两层意思:就是面对于这种年少的弟子或沙弥,第一个,你不能收年纪太轻的弟子。这年纪轻的就是七岁到十八岁,十八岁以下的最好不要收。第二个,你不要跟他拜同一个师父。
  
  为什么呢?因为,蕅益大师说,年少之人,习性未定。他的心是躁动的,他没办法教化的。你去收他做弟子,妨碍你的修道的正业;你跟他拜同一个师父,“扰乱请益”。你要跟师父好好讲个事情,他就在那边跑来跑去的。所以你要远离,不要跟他拜同一个师父,你也不要收他做徒弟,因为他这种心性未定,不堪教化。
  
  这十种,其实你要学过菩萨戒,这十条应该都不陌生了。因为这个是把菩萨戒中誓断一切恶里面远离过失的部分摘录出来。
  
  我们学菩萨戒法要有一个概念,它跟修五戒十善不一样。
  
  五戒十善,它是没有目标性的。因为五戒十善它追求的是一种人天的快乐,所以它的戒法本身就是目标,你持戒就是目标了。你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、不妄语、不饮酒,这个戒法,你的目标就是,因为这个戒法创造快乐,你没有太多的目标。
  
  但是菩萨戒法不一样。菩萨戒法它所有的法门都是为了成佛。所以,持戒是帮助禅定的。你看蕅益大师的思想,他在注解中说,持戒是帮助你收摄身心,收摄身心的目的是帮助你生起观慧。所以,菩萨的戒定慧是怎么样?互含互摄的,它不能切割的。
  
  所以你看菩萨戒里面,有很多很多的,特别在修善这一块,含摄了戒定慧。比如你今天在家里面,方圆四十里有人讲经,这个讲经是你陌生的,你一定要去听。你不去听,犯菩萨戒。说我为什么要追求那么多的知识?因为你持戒跟这个智慧是有关系的。你智慧不够,你这个戒也就持不好了。
  
  所以这个菩萨戒跟声闻戒法、跟五戒法是不一样的,它这个是没有出世的妙戒,就没有出世的定慧;没有出世的定慧,并失出世的妙戒。所以我们看菩萨戒,其实它戒定慧是很难切割的。你持戒持得好,你的禅定才会修得好;你禅定修得好,你的观慧才会修得稳定。
  
  所以它这十种法都是怎么样?远离攀缘,收摄身心。为什么?它不是为你说,哦,我修这十种法,追求来生的快乐。不是。它是为了禅定做准备的。我们看下一段就知道了。
  
  子二、约近论近
  
  前面的是约远论近,远离这十种过失,使令我们亲近于一心真如。这以下是透过近(近就是修学),不断地熏习,亲近禅定、修学禅定来成就亲近于一心真如。我们看修定。
  
  常好坐禅,在于闲处,修摄其心。文殊师利!是名初亲近处。
  
  前面的十种的法是远离攀缘,收摄身心,这以下就正式修禅定了。就是,前面的准备做好以后,你应该怎么样呢?“在于闲处,修摄其心。”当然菩萨有在家居士,有出家众。在家居士你可能要工作,有各种的事业,但是你每一天当中一定要有一个固定的时间,进入到一个不受干扰的处所,或者佛堂,或者哪里,你要在一个不受干扰的闲静处,或者一个小时或者两个小时,干什么呢?收摄其心。你受菩萨戒,你不能整天就把心这样放下去不管它,整天就是一天到晚打妄想,这是不对的,这个本身你就犯菩萨戒了。
  
  那么收摄其心,净土宗收摄其心当然主要靠佛号了。过去我们的教务主任慧天长老,他讲到念佛,他提倡一种专注念佛法,我觉得很好用,我给大家说明一下他这个方法的应用。
  
  他这个方法有两个重点:第一个皈依,第二个专注。就是你在念佛之前先修皈依,如果说你不会皈依,那就念那个慈云大师的《净土发愿文》,就是“一心归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愿以净光照我,慈誓摄我,我今正念,称如来名,为菩提道,求生净土”。就是你是业障凡夫,阿弥陀佛是功德庄严,从因缘上,我们建立一种皈依的通身靠倒。这是第一个。
  
  你的心跟佛号建立一种皈依的心态以后,就要修专注了。专注呢,他的方法是这样,每一天念一千声佛号就好,不要多。我们为什么很多人念佛念不好?就一开始贪多。你一天念三万声,他就念六万声,你六万声,他就念八万声,然后念的全部都是散乱心,没有一句佛号可以用的。佛号的目的是收摄身心,结果我们现在把收摄身心这个事给忘了。你跟人家讲话的时候佛号也一直念,你工作的时候也念佛,其实这个都是一种兼带的,不是正修。就是,你拖地的时候念佛,当然好过打妄想,但是你不能把净土宗的定位把它定位成,念佛只是好过打妄想。这标准也太低了吧?你这个念佛是要感应道交的,你这种边工作边念佛,一心好几用,临终能够感应道交啊?
  
  所以我们刚开始就是,念佛人要有一个观念:宁可少念,不可草率!因为就怕你养成坏习惯。你养成念佛就是随口溜过以后,即便给你充分的时间,让你专注地念一百声佛号,你也念不起来。因为你念佛号就是习惯从心中快速地溜过去,你没有真正用佛号来收摄身心。
  
  所以他是怎么样呢?他透过三三四:三句、三句、四句(如果你气比较长,你可以分两口气,六句佛号一口气,四句佛号再一口气;或者你三口气,两口气都可以)。分成五点记数法。早上念十片,五百声;晚上念十片,五百声。他不多。那么你一天早上把五百声佛号念好,晚上把五百声佛号念好,你今天功课就可以了。其他时间,你说我等车也念佛,那没关系。但是你这个一千声佛号念下来,皈依、专注,你念个三年下去,你就知道为什么叫做一句佛号收摄身心,你就懂这个意思了。
  
  诸法因缘生嘛。什么叫因缘生,你知道吗?就是过程很重要,你刚开始跟佛号互动的时候,你是怎么样形成的。你们一开始就是随随便便,你也随便,他也随便,大家都很随便,那佛号跟你的因缘就是很随便的因缘。但是,如果你是在一种很寂静的状态,先拜佛,然后万缘放下、手机关掉的情况下建立心中的佛号,诸法因缘生,这个佛号跟你的力量,它只要一现前,就是说你要修到这个佛号只要一现前,它马上可以把你的心收住,不用太多,十句佛号就够了。因为你就是这样栽培的嘛。这个佛号虽然是个音声,但是有些人栽培音声的时候是皈依的心、专注地念。
  
  我们很多人对净土宗的念佛都忘了这四个字——收摄身心。不是把佛号念完就算了,而是你这个佛号有没有达到把你的身心世界给收住的感觉。
  
  就是你这个菩萨,透过前面十种的远离过失,你远离攀缘心的因缘。然后呢?然后的目的就是帮助你收摄身心,用佛号来收摄身心。
  
  子三、约非远非近论近
  
  我们收完身心以后,就是要起观慧了。我们前面说过,大乘的戒定慧是一条路的。看子三,约非远非近论近。观慧,智慧没有什么远近的问题了。因为这不是前面的持戒、修定,他都有个固定的所缘境,这个观慧他主要观一念心,那心就没有什么远跟近的问题了。就是以观慧来调伏我们心中的颠倒想。
  
  复次,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, 如实相,不颠倒,不动、不退、不转,如虚空,无所有性。一切语言道断,不生、不出、不起;无名、无相,实无所有,无量、无边,无碍、无障,但以因缘有,从颠倒生。故说:常乐观如是法相,是名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。
  
  亲近处当然是事修了,这个是事修的观。理观的智慧我们前面说过,它观的是什么?理观观的是什么?观的是真如的心。事修观的是什么?观的是我们生灭的因缘的心。所以我们要务实地面对自己心中很多的颠倒想。
  
  怎么面对呢?
  
  “复次,菩萨摩诃萨观一切法空,如实相,不颠倒。”这一段是总标里面的因相。总标里面有因相还有果相,这是因相。那么菩萨能够在寂静的心中先念佛,收摄身心,然后呢?然后就起观。怎么观呢?观一切法空。
  
  这个空很重要!诸位,你想空掉什么?空是一个能观的智。那你面对你心中的内心世界的时候,你要空掉什么?不是空掉外境。空掉外境你就变成阿罗汉了,灭色取空了,变成逃避外境了,逃避因缘法。它这个空,是空掉心中的爱取。
  
  事修的观行,是面对我们凡夫的因缘的生灭心。生灭心是怎么来的?是多生多劫。我们不要讲那么久了,说最近的这五百世好了。就在无量轮回里面,影响你今生最严重就是最近的五百世。这五百世里面,你如果是经常到畜生道,可能你的痴心就比较重;你要是饿鬼道,那可能就各式各样的习气;尤其是你从诸天下来特别明显,你前辈子是诸天下来,那贪爱的烦恼特别重,就特别喜欢享受,不管你有没有福报,特别喜欢用美好的东西。诸天下来,就是欲界天下来的。那没关系,这些思想导向,都是由于过去的影像留下来的。
  
  所以诸位,佛法不能够否定你留下的影像,就是五尘落谢的影像,这些生命经验是不可以否定的。重点是怎么样?不取!记住。影像不可能形成你的思考的;是因为我们去取,我们取著很多的影像,所以我们的心变成颠倒。所以它破坏的是什么?破坏的是你那个取著的心。
  
  就好像说一个镜子,如果这个镜子它做得非常好,它灰尘是沾不上去的。但是诸位!如果这个镜子,你把它沾上一层强力胶,这个灰尘是不是沾上去就拔不起来?所以观一切法空是空掉什么?空掉那一层强力胶。你只要让镜子跟灰尘中间没有强力胶,这个灰尘就是无住,它自己会脱落的。所以大乘法的空,是空掉内心的执取、爱取,这是很重要的!
  
  那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?就随顺于我们内心的真实相了,就慢慢能够恢复本来面目了。就是你本来心没有灰尘的,那是因为我们取很多灰尘,而形成我们的颠倒妄想。你现在只要把灰尘放下就好了。然后呢?“如实相”,就随顺于我们一心真如的实相,也就不堕入颠倒妄想。这个是讲到整个空观的因相。
  
  那么它的果相呢?
  
  “不动、不退、不转。”你不断地空掉心中的执取、爱取以后,第一个,你的心不容易受到扰动。我们一般都会认为说扰动是外来的,是因为你跟我讲什么话,所以我扰动了。其实他只是个助缘。他对你所做的一切,要经过你内心的分别,经过你的影像、你的执著,然后你的分别,取相分别以后,它才会对你产生扰动。所以我们慢慢有一种离相的力量以后,你的心不容易受到外境的扰动。第二个,不退。慢慢时间长了,也不退失了,这种正念的观慧不容易退失。最后乃至于“不转”,已经形成你的一种强大的力量,不容易被改变。不动、不退、不转,等于是整个果地。
  
  讲一个譬喻,“如虚空,无所有性”。你的内心那种自我的概念慢慢地消灭了,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离相的虚空,它真正是离一切相。那么当我们离一切相的时候,我们就可以即一切法。就是,诸位!它是这样子:真妄不两立。你执著妄想,真如就自己退出了;你把妄想放下,你的真如就出现了。“一念不生全体现,六根方动乌云遮。”
  
  就是说,为什么佛陀的心是真如的心,我们是妄想的心?其实真妄是同体的。那么真妄同体,为什么真如的心表现不出来?因为我们执著妄想,所以真如就消失了。那你说,我今天把妄想放下以后,那我的心是不是断灭了?不会断灭的。你把妄想放下,真实的心就出现了。佛法道理就是这样,当你破妄以后,它自然会显真的,自己会显真的。所以你把妄想放下,犹如虚空,无所有性,那自然你的清净心、菩提愿就会显现出来。
  
  这个就是整个空观调伏妄想的因地、果地。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