速读书阁

字:
关灯 护眼
速读书阁 > 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 > 第354章 来了,都老了

第354章 来了,都老了

  第354章 来了,都老了 (第1/2页)
  
  刘荣一番话,让老太后彻底陷入了沉思。
  
  枪杆子的重要性,不单是刘荣清楚;
  
  ——可以毫不夸张的说:每一位合格的封建帝王,都深知枪杆子对自己的重要性。
  
  而在如今汉室,作为汉家的‘第二个皇帝’,包括窦太后在内的历代汉太后,也同样对此有着明确的认知。
  
  至于刘荣此番话语,所表露出来的意图,老太后也是了然于胸。
  
  军队这个东西,除非像后世人民子弟军那般,有崇高的信仰和坚定地信念,否则,基本就是一句‘有奶便是娘’。
  
  乱世尤其如此!
  
  而在治世,这种情况虽然不会被摆在明面上,但也仅限于‘不摆在明面上’而已。
  
  在那层由治世亲自盖上的遮羞布地下,仍旧是那句:有奶便是娘。
  
  一支军队,中央供养和将官个人供养,会直接决定这支军队,究竟是国家的军队,还是个人的武装。
  
  而在国家层面,供养军队的钱到底由谁出,也同样决定着这支军队,究竟更受谁的‘领导’。
  
  相府国库作为汉室社稷的‘公用账户’,国库出钱换来的每一样东西,都必将受到相府——准确的说,是相府为代表的整个外朝的支配。
  
  官员俸禄出自相府国库,所以丞相礼绝百僚,群臣避道;
  
  中央政府运转经费出自相府国库,所以百官以丞相为首、外朝唯丞相马首是瞻。
  
  那既然如此——既然外朝都认丞相为‘衣食父母’,为什么还有天子压在丞相头上呢?
  
  除了君臣尊卑,忠孝人伦等精神层面的道德限制,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:丞相手里的相府国库,并非丞相的私赀。
  
  国库里的每一分钱,都是天下百姓一石米、一枚铜钱交上来的税。
  
  而这个税,没人是看在丞相的面子上,或是出于对丞相的臣服上缴。
  
  大家冲的是皇帝;
  
  交的是皇粮。
  
  相府国库里的每一分钱,都是汉家庞大的官僚群体,打着‘给天子交皇粮’的理由收上来的。
  
  也就是说,相府国库里的,也同样是刘荣这个汉天子的钱。
  
  那为什么还要将相府国库、少府内帑,分别称之为‘汉家的公有账户’和‘天子的私人口袋’呢?
  
  这就好比后世的企业拥有者;
  
  相府国库,是公司的对公账户,负责公司的正常运转,充当公司的流动资金。
  
  对公账户里的每一分钱,都不能擅自挪用,更不能用于个人支出;
  
  当然,与之对应的是:对公账户里的钱,就是这位总裁的责任承担极限。
  
  如果有一天,公司账户里没钱了,但公司还欠着钱,那这位总裁就算手握富可敌国的个人财富,也根本不需要拿自己的钱,去填公司的窟窿。
  
  而少府内帑,就是这位总裁的个人账户。
  
  个人账户里的钱,拿去奢靡享受也好,漫天撒钱也罢——总归只要别拿去违法犯罪,就没人会管你拿这些钱去做什么。
  
  在如今汉室,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  
  ——相府国库这个‘对公账户’的钱,刘荣无法擅自挪用,更无法用于个人支出,比如大兴土木、赏赐、花销之类。
  
  但同样的:相府国库无论再困难,再怎么缺钱,刘荣理论上都不会管。
  
  假设有一天,相府国库穷的跑耗子,少府内帑却富裕的钱都没地方放了,那汉家的一切,都会变得非常有趣。
  
  ——手里没有足够的钱,原本指望着相府国库过活的整个外朝,都会不可避免的倒向刘荣。
  
  等刘荣自掏腰包,解决了外朝的问题,那丞相自然而然就会失去话语权。
  
  说一句题外话:刘荣脑海中,为汉家将来百年构造的蓝图,便有这么一个想法的雏形。
  
  通过庞大的财政压力,迫使丞相向汉天子伸手要钱!
  
  然后汉天子绕过丞相这个‘对公账户会计’,直接自掏腰包解决国家财政问题。
  
  然后,丞相就此成为朝堂上的小透明,原本属于丞相的所有权利,都将自此被皇帝收回。
  
  紧随其后的,便必然是丞相的角色淡化,使得皇帝政务处理压力激增;
  
  于是,内阁、尚书台之类的‘秘书团’性质机构,便可以应运而生……
  
  言归正传。
  
  现当下,汉室的财政状况,其实已经朝着刘荣脑海中的那个雏形发展了。
  
  ——经过文景之治,汉家两代先帝省吃俭用,给刘荣留下了极为庞大的个人财富。
  
  与此同时,相府国库又因为汉家轻徭薄税、休养生息的国家总体战略,而始终徘徊在破产警戒线边沿。
  
  国库的农税收入很多,每年足有近三十万万钱!
  
  但花钱的地方更多——每年都默认要支出,且完全无法削减的固定支出,便占了国库规定收入的八成以上,乃至将近九成!
  
  绝大部分固定收入,要用于固定支出;
  
  除了农税之外,又实在没有,且无法拥有其他的生财之道,想要‘开源’,唯一的办法就是人口、土地缓慢增加,从而拉动粮产总量提高,以此来提高国库的农税收入。
  
  这显然不是短时间能做到的事,同时也不可能大幅提高国库的农税收入。
  
  ——如今汉室,民六百万余户,近三千万口;
  
  按照太祖高皇帝授民田爵时,所定下的‘一户百亩’的标准,如今汉室,就应该有六万万亩,即六百万顷农田。
  
  但实际上,经过短短五十年的和平发展,太祖高皇帝曾无偿发放给百姓的每户百亩田,已经缩水到了平均每户不到八十亩。
  
  如果是大部分农户不再拥有百亩田,或许还能将其归类为土地兼并,少部分人占有了大部分的农田;
  
  但每户农人平均拥有农田不到八十亩,就不再是土地兼并的锅了。
  
  ——第一个原因,是人口增长。
  
  想当初,太祖高皇帝立汉国祚,汉家于秦末废墟中建国,总人口不过一千三百万,不到三百万户;
  
  每户百亩田,也不过是三万万亩农田。
  
  再加上关东行小亩,关东农人的百亩田,实际上只等同于关中的五十亩。
  
  如此算下来,太祖高皇帝开国之后,很轻松的就用汉家现有的两万万亩农田,安置了天下所有的百姓。
  
  但五十年过去,汉室人口早就从开国时的一千三百万人,激增到了刘荣元年两千八百万。
  
  农户数,也从开国时的不到三百万,暴涨到了如今的超过六百万。
  
  
  
  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热门推荐
都市隐龙 我家超市通异界 女神的上门狂婿 神雕之九转阴阳 大航海之仙道 神级高手在都市 寒门巨子 奶包四岁半:下山后七个哥哥团宠我 不科学御兽 隋末之大夏龙雀